意思
其一: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其二: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秋词》原文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注释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⑵春朝:春天的早晨,亦泛指春天。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⑸深红:指红叶。浅黄:指枯叶。
⑹入骨:犹刺骨。
⑺嗾(sǒu):口中发出声音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秋词》赏析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其二
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两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秋词》写作背景
《秋词》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改革运动失败,刘禹锡被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年诗人三十四岁,正是春风得意年纪,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诗人并没有消沉。《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秋词》作者介绍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贞元九年刘禹锡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为徐州掌书记。
两年后调任京兆渭南主簿。贞元十九年,擢升为监察御史。开成三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年后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终年71岁。
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