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其病毒主要存在与肝细胞内,并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等。乙肝潜伏期为6周到6个月不等,其常见症状有一下几个方面:
无明显症状
一部分乙肝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在体检中偶然发现肝肿大或肝功能异常,此类患者病程长短不一,大多在3-6个月内恢复健康,但随病情迁延可转为慢性。
全身症状
部分乙肝患者可有畏寒、发热等类似感冒样症状,患者常感身体乏力,容易疲劳,部分患者中可表现出浅表淋巴结肿大。
消化道症状
乙肝病毒性感染科引起肝功异常,导致胆汁分泌减少,经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便秘或者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脏器损伤
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外多脏器损害,如出现关节炎、肾炎、结肠炎、甲状腺炎、心肌炎等其中以关节炎和慢性肾炎较为多见。
黄疸
当病情较重时,由于肝功能受损炎症,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出现黄疸症状。期初以尿液颜色变黄为主,继而可出现皮肤、眼睑、巩膜出现黄色,甚至一身具黄,并且可伴有皮肤瘙痒。
肝脾肿大
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乙肝患者常会有肝稍大、有轻微触痛,脾脏轻度肿大。晚期大量肝细胞破坏,纤维组织收缩,肝脏可缩小。
其他表现
慢性乙肝,尤其是发展到肝硬化的患者面色表现出肝病面容,面色黝黑晦暗;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皮肤可出现呈放射状扩张的形如蜘蛛的毛细血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