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至死评不上职称,在癌症晚期,却为中国拿下五个世界第一

社会热点2023-01-11 11:57:41未知

北大天才至死评不上职称,在癌症晚期,却为中国拿下五个世界第一

人才济济的北京大学孕育了多个中国数学界的优秀人才,而其中很少人会记起和提起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博士是谁。

他的名字叫张筑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数学天才,他一生专注于研究数学事业、教书育人,可是作为北大的第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却一直没有评上职称,到去世还是一个普通教授。


资料图

也许,了解了他的生平,才会知道在这样不平凡的人生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感动和伤痛。

北京大学第一位博士

当时正逢张筑生研究生毕业,他成功在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破解了当时数学界中难以解答的史蒂文斯梅尔“四大猜想”之一。

而在当初,他的研究生导师并不相信他可以只在硕士阶段就可以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没想到他利用自己严谨的逻辑推理拿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

如此轰动学术界的成就吸引了国际上的大数学家的注意,他们都对张筑生的研究结果表示认同,并且为他仅仅在研究生阶段就能完成这样大的课题而感到吃惊。



学校里的众多教师纷纷联名请求校长可以授予他博士学位,而由于北大还未曾颁发过博士学位证书,当时的北大校长张龙翔十分谨慎,决定再次为他举办一个答辩会。

张龙翔邀请了一百多位数学领域的专家,专门来参加张筑生的答辩会,场面极其壮观。

全国的专家们在张筑生行云流水的答辩中深深地为张筑生的才智所折服,于是第一个博士学位就这么诞生了。

1983年,张筑生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成为了北京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博士,他编号001的博士学位证书还被作为珍贵的展品在北大的百年校庆中展出。


资料图

只单单看张筑生的外表,无法将他的外貌和身上所具有的巨大能量相联系起来,张筑生的左臂残疾,身形消瘦,只从外表看,就知道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坎坷。

1940年,张筑生出生在四川贵阳市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他的身体就不太好,经常生病。

在他两岁的时候感染了脑膜炎,这导致他小脑的共济失调受到了损害,遗留了小儿麻痹症。当别的小孩都能满世界乱跑的时候,张筑生却只能慢慢地走路。

然而祸不单行,1953年,年仅13岁的张筑生再次遭受到了命运的不公待遇,他的左臂因为摔倒导致了骨折,而不幸的是因为医疗事故导致了进一步的细菌感染。


资料图

败血症导致他的全身脏器都受到了摧残,左臂自然是保不住了,左手的手指也因此失去了功能。

可是这些并不妨碍他善于思考和勤奋的学习,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上帝终究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数学就是张筑生人生中最重要的那扇窗。

张筑生从小学开始就在数学方面展现了过人的天赋,他已经自学了高年级的数学知识,而到了1962年,张筑生更是考入了四川大学数学系。

当时四川大学正在搞学习标兵的活动,据他当时的同学回忆,张筑生每天晨起坚持学习外语,将休息的周末时间全用来学习,也牺牲了所有的娱乐时间,他在各项学习上的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十分突出。


资料图

1964年,张筑生从四川大学毕业,他选择了留任母校任教,他在四川大学工作了将近14年,不论从工作态度、能力还是学术水平来说,他都是数一数二的。

然而在评选职称的时候,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张筑生并没有评选上。张筑生感觉到了挫败的滋味,此时正逢研究生制度在国内重新开放,张筑生决定报考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继续从事数学的研究。

凭借张筑生的能力,研究生考试自然不在话下,当时的数学系研究生中,就数张筑生的成绩最好。

据说研究生考试中有一道试题不小心设置出了错误导致答案无解,然而在全国考生之中,只有张筑生证明了此题无解。


资料图

学校的出题的导师看见这份答案不仅没有扣分,反而给他加了10分。指导老师对他的证明过程赞不绝口,他称赞张筑生的答案,说他的水平甚至可以不用来读研究生,可以直接当研究生的导师了。

顺理成章的,他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重新开启了他在数学道路上的漫漫征程。

求学深造

张筑生进入了全国的最高学府中更加醉心数学研究,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学习。

研究生的课程他早已经掌握了,导师也批准他可以不必去听,张筑生自己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方向,将自己的每天排的满满当当。


资料图

他就像一部制定好时间表的机器,每天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运转,起床、读书、散步、睡觉,只要在他学习的时间到了,就仿佛脱离了世界,任何人说话他都听不见。

张筑生性格冷静,将问题看的很透彻,除了数学,他学习其余的课程也飞快,张筑生还经常给同学讲解数学问题,数学系中超过一半的人将他当作老师看待

1981年,张筑生研究生毕业了,为了继续搞自己的数学研究,他选择继续攻读北京大学的博士。


资料图

1981年9月,北京大学的硕士、博士生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地举办了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张筑生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他内心激动地表示,要尽自己的所能让中国数学赶上国际数学的研究水平。

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博士,张筑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整整投入了23年,在这23年间,他将数学研究视为生命中最大的乐趣,将对国内数学事业的贡献视为最辉煌的荣耀。

由于张筑生的突出天赋,由北京大学的陈省身教授推荐,张筑生继续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学习,在国外的日子张筑生更是攻克了一道道数学难题。

在国外的演讲中,张筑生激动地说,中国数学界有成就的人才不算少数,就是缺乏走出来的机会。


资料图

1986年,张筑生从国外回来,学校打算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编写基础教材《数学分析新讲》。

身边的朋友都劝他专心搞科研,因为科研才能评上职称,而编写教材并不算在评职称的条件之中。

一边是自己尚未完成的科研结果,一边是为了基础教育尽自己一份力,人的精力就那么多,鱼和熊掌也不能完全兼得。

其实一直以来,张筑生心里对于国内的数学发展还是耿耿于怀,如果大家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教材学习,中国数学界人才的地基就不牢靠。


资料图

张筑生觉得自己有很不错的文学造诣,又有丰富的讲课经验,他可以将深奥复杂的数学知识梳理的井井有条,再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讲解地深入浅出。

这种不算科研成果的活没有人愿意干,可张筑生接下了,作为一门基础教材,张筑生在编写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他白天在学校授课,晚上回家后编写教材。

最后,他编写的《微分动力系统原理》成为了中国国内最早的研究生教材,研究生至今还在用这本教材上课。

廖山涛院士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他赞扬了张筑生的知识面广,也说因为有了这本书,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了前沿的数学科学,有的学生专程回国听他讲课,看他的备课讲义。


资料图

在此后的五年里,张筑生又编写了《数学分析新讲》、《微分拓扑讲义》,教授陈天泉评价这套书的时候说道:“数学分析的书遍地都是,可是张筑生写的这套颇具个人特色。”

尽管张筑生呕心沥血做了这么多,甚至填补了国内数学基础教材的空白,可是这些劳动并没有给他带来职称或是奖金诸如此类更加实际性的结果。

因为耽误了科研的进度,导致他无法再进一步评选高级职称,因此,他依旧拿着自己的基本教师工资过日子,不过,他自己也不再放在心上,对他来说,能为国内的数学研究做贡献,就已经足够了。

天妒英才

就在这时候,命运的魔手再一次扼住了张筑生的咽喉,1991年9月,张筑生确诊了鼻咽癌。


资料图

在一天清晨,张筑生感到自己的鼻子有些异样,他以为是鼻炎在作祟,就吃了点治疗鼻炎的药,结果并没有好转。

张筑生怀疑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于是再次来到医院,要求医生给自己再做一个全面的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了,病理结果确诊了鼻咽癌,张筑生得知结果后表现的很平静,他心里还对自己的病抱有乐观的心态,毕竟鼻咽癌还在早期,并没有到完全丧失希望的地步,化疗他也挺得住。

都到这种地步了,他向身边的好友提起,自己心里唯一担心的还是自己生病以后身体会每况愈下,到时候没有精力再继续自己的研究可怎么办。


资料图

从此以后,张筑生与病魔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斗争,放疗、化疗,病痛不断的侵蚀他本就羸弱的身体,鼻咽癌的扩散速度远远比他想象中的更快。

很快的,鼻咽癌转移到了全身各处,他全身疼痛,下肢浮肿,胃肠道系统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鼻咽癌诱发了一系列并发症。

到末期他甚至因为结肠炎的折磨每天都在腹泻,而他每周都必须要进行一次讲课,为了完成这次讲课,他不得不提前一天减少食物的摄入,当天什么都不吃,就怕自己结肠炎发作在课上不停地想要上厕所。

而讲完课的他几乎虚脱,本来癌症病人的营养摄入就很差,这样对他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资料图

北京大学要求他在家里休息,立马住院治疗,可是这一要求遭到了张筑生的拒绝,他不愿意在医院浪费剩下的生命,他称自己是金刚不坏身,在医院耗着反而更快去世。

他返回学校,又担任起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国家队主教练,张筑生需要带领教中学生参加比赛,而这和编写教材的结果一样,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好多人都劝他,身体本来就不好,何苦又要将这副重担压在自己身上。

可是张筑生又做出了和当年一样的选择。

他说:“个人的名利和国家荣誉比起来不值得一提。”并且说:“这事儿总要有人干吧?我不干谁干?”

他觉得自己既然有能把基础教材写好,将复杂东西简单化的能力,对于中学生的教学更应该是十分在行。


资料图

于是,他拖着病体,查资料、设计考题,将名利这些事早就已经抛在了脑后。

皇天不负苦心人,张筑生在这五年中,五次征战国际奥林匹克赛事,和同学们同甘共苦,成功的五次都拿到了团队第一,其中六名选手连续三年都拿到了金牌,如此辉煌的成绩,让中国扬名在外。

而因为高强度的负荷工作,他也成为北京协和医院放疗时间最长、量最大的癌症患者。

张筑生的一生经历了无法想象的苦难,而据他的朋友回忆,他从未见过张筑生说过苦,流过泪。甚至在他临死的前一天,面对生死,他依然表现的十分淡然。

而2001年9月,张筑生已经完全走不动路了,一直到2002年,张筑生被几位研究生抬到了微分拓扑学的考场,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监考。


资料图

他虚弱的身体苦苦支撑了整场考试,之后彻底的倒下了,2002年2月6日,这位伟大的博士教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张筑生的相关文章,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各种悼念、吊唁纷沓而至。

文中提到了张筑生的品格,什么是张筑生的品格?不过是任劳任怨、脚踏实地,不过是甘愿奉献的精神,他一生扑在数学的长河里,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建造了一座巨大的丰碑。

他会永远地被人们记住,永垂不朽。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titlepic<>'' an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6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