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非必要不核酸”一边大排长队,核酸暴利如何终结?

社会热点2022-12-04 19:00:47佚名

一边“非必要不核酸”一边大排长队,核酸暴利如何终结?



市民排长队做核酸

从北京到成都,在冬日寒风中,不少城市的核酸检测的队伍越排越长。不少市民发现,原本密集分布的核酸检测点,在大面积地快速关停。

去哪里做核酸,成了一个折磨人的难题。

近日,各地密集发布新政策,降低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12月1日,重庆宣布,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不随意扩大核酸检测的范围。3日,重庆相关负责人甚至提醒市民,“若非必要情况,建议市民不要做核酸”。

此前,成都、北京、深圳等地也相继发布最新防控要求。12月1日,成都市卫健委表示,除了进入医疗机构外,市民主动出示健康码绿码,测体温、扫场所码,即可进入其他公共场所及乘坐公交、地铁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这也意味着,成都市民进入医疗机构外的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北京市的最新政策是,北京市公交、地铁运营企业在核验健康信息时,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新措施从12月5日(星期一)开始执行,被视为“逐步放开”的信号。从12月3日起,深圳市民进入药店、公园、植物园、室外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将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但仍需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绿码。

但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等多数城市还没完全舍弃核酸筛查。12月2日0时至15时,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738例。北京疫情仍处于较快发展时期,进返京人员需严格执行落地“三天三检”要求,市民进入公共场所查验核酸阴性证明的时间由72小时调整为48小时,核酸检测频次从“三天一检”变为“两天一检”。不过,北京宣布,自11月30日起,对全市长期居家老人、居家办公和学习人员、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无外出需求,可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

上海此前也公布了“进一步加强商业场所疫情防控工作措施”。自11月29日零时起,进入上海餐饮服务(含酒吧)、购物中心(含百货店)、超市卖场、菜市场、美容美发、洗(足)浴等商业场所的消费者,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一位体外诊断(IVD)领域资深从业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抗原没有现货,(核酸产业上游)供应企业这两周都在加班生产抗原,核酸生产暂时闲置。”他表示,业内预判大规模核酸检测或将结束,但也没有百分百把握。

核酸检测如何从“暴利”到“薄利”

2020年初,核酸检测刚被提出时,第三方检测的定价曾高达200元/人份。

“实验室设备和建设的成本最高,且当时原料还没完全国产替代,采购价高,加上人力、耗材等成本,新建一间常规检测实验室要数百万元。”体外诊断(IVD)企业品牌战略顾问张洪华介绍,当时武汉地区华大基因万人检测通量实验室的建设成本超过千万元。不过,最初单人单检定价这么高,主要还是因为“供不应求”。

当时全国可进行核酸诊断的P2及以上实验室资源有限。中国内地只有一个P4实验室,68个P3实验室,《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刊发的《全国22省(市)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现况的调查分析》显示,全国共有P2实验室358套。

2020年4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通知,涉及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内容,由以往的“鼓励”转变为“应当”,并首次提出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可将检测业务委托给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原本作为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外包”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从幕后走到台前。

为降低核酸检测成本,2020年4月,湖北率先启动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集采,最低中标价16.78元,最高24.99元,检测服务最高限价为180元/人次。东兴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6日,武汉地区的核酸检测中,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完成检测量是公立医院的4倍。


资料图

东兴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胡博新2020年5月撰文指出,集采实际上重塑了新冠检测产业链的利益格局。湖北地区针对检测试剂盒进行集采降价后,上游、中游企业利润下滑,相比来看,检测服务最高限价给下游检验服务留有充足的价格空间。降价后,第三方检测机构核酸检测的利润仍可达到约155元/人份。

天眼查显示,2020年1月1日至今,超过24500家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医学检验”的公司注册成立。从地区分布看,广东地区相关企业超过3000家,山东、江西、北京、江苏等地相关企业在2000家左右。

与入局者数量持续增加相反,核酸检测标价在不断探底。2020年6月,北京公布“京津冀新冠病毒相关检测试剂联合采购挂网成交结果”,11个核酸检测试剂产品挂网成交,最低为12元。2021年9月,京津冀鲁联盟集采,纳入22种核酸检测试剂盒,最低供货价已降到5.38元。今年7月,天津下调公立医疗机构单人单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单人单检价格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价格统一不高于每人份3元。

从消费端看,实际支付的检测价格也在同步下降。单人单检价格从200元到180元、60元、38元。为配合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工作,到今年6月,湖南省单人单检最高限价统一调整为每人次16元,多人混检最高限价统一为每人次4元,对于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筛查、常态化检测,多人混检按照不高于每人次3.5元的标准计费。最高定价包括了全部试剂耗材、配送、检测、采样员人力等全程成本。

独立机构核酸检测的定价、成本、利润均在下降。

“检测机构增多的趋势到今年上半年基本停止了,市场在向头部集中,小企业很快会被淘汰。”张洪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只看到了早入局者前两年营收翻倍,看到全国核酸检测千百亿量级的市场,真正加入后才发现骑虎难下,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资金底子,很难撑到回款那一天。

今年前三季度,多家核酸检测相关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比例明显提升。兰卫医学、凯普医学、达安基因、迪安诊断、金域医学、谱尼测试等企业的应收账款分别同比增长196.77%、146.32%、84.18%、76.65%、65.67%、27.16%。以迪安诊断为例,三季度营收156亿元,应收账款高达108亿元,占比69%。

业内竞争从未停止。不久前,体外诊断龙头上市公司达安基因内部的一份《试剂调价通知函》流出,据统计,此次大幅降价的实际产品多达53个,48个试剂产品的价格下调至20元及以下,其中10元与15元的产品占比超过95%,价格在20元以上的则仅有5个。

“达安基因这次调价击穿了核酸检测产品的价格体系,整个分子检测行业会面临一次洗牌,规模小的企业会被挤掉。”一位IVD领域投资人说,包括新冠检测在内,分子检测市场会进一步向龙头集中。

核酸相关企业IPO是“发国难财”?

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到今年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前,中国已经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说,截至2022年4月16日,全国有1.31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检测能力,检测能力达到5165万管/天。

核酸检测仍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在过去半年多,部分地区未在时限内完成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人员,将被赋“黄码”,“红码”,被限制出行。如西安、郑州、天津等大城市,可在1天内完成约1200万人口的核酸检测。

半年多的常态化检测后,全国核酸检测数量早就不止115亿人次。据全国体外诊断网统计,截至今年10月,国家药监局已批准41个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上市。共同支撑起庞大检测数量的,还有30多家生产企业和数百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目前“新冠检测”相关上市企业共有109家,这些企业2021年全年的净利润总和为740.98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很多公司被新冠疫情改写了命运。原本售卖血压计、血糖仪系列产品的九安医疗,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1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19.2倍。据该公司公告显示,业绩高增主要源于新冠试剂盒销售大幅增加所致。九安医疗旗下iHealth试剂盒于2021年11月8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应急使用授权(EUA),可在美国和认可美国EUA的国家或地区销售。



资料图

事实上,营收增速最快的几家企业,大多不是核酸检测服务机构,而是试剂及仪器的研发生产企业,且大部分市场在海外。安旭生物2022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61.27亿元,同比上升798.35%,据其半年报显示,外销售占比99.25%以上,主要销往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

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业务的多家公司营收数据紧随其后。明德生物、达安基因、凯普生物、硕世生物、兰卫医学、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谱尼测试等上市公司,也保持了至少两位数的营收增速。

漂亮的营收业绩也加速了其他核酸检测相关企业的上市步伐。截至11月24日,今年共有5家“新冠检测”相关企业IPO过会,分别是康为世纪、达科为、致善生物、瑞博奥、菲鹏生物。从主营业务来看,康为世纪、达科为、致善生物、瑞博奥均是生产核酸检测试剂,菲鹏生物为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的供应商。

这5家过会企业都在2020年之后实现了大幅增加,净利润均超过亿元。康为世纪、致善生物、瑞博奥、菲鹏生物4家企业的毛利率均超过50%,瑞博奥和菲鹏生物超过80%。康为世纪已于10月25日登陆科创板。

随着相关公司业绩一路水涨船高,与之相反,社会上的质疑声越来越大。核酸检测相关公司被指“发国难财还招摇过市”。

11月23日,本应接受科创板IPO上会审核的翌圣生物,被迫踩下急刹车。上交所公告显示,新冠检测原料商翌圣生物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对其发行上市申请的审议。就在两天前,深交所、上交所刚表态,对“涉核酸检测企业的IPO申请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对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翌圣生物成了新规发布后第一家被取消IPO申请审议的公司。

“翌圣生物多少被误伤了。”上述IVD领域投资人分析,翌圣生物主营上游原料,上半年新冠业务占比不到4成。从翌圣生物招股书看,2019年至2021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528万元、2200万元和5648万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5.61%、11.81%和17.56%

事实上,相关上市企业自己也十分清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因政策而生的短期业务,不可持续。瑞博奥在其招股书中称,未来随着政府对新冠核酸检测的指导价格进一步调整以及公司主要经营地新冠疫情情况逐步获得控制,公司新冠疫情相关产品及服务收入预计将出现下滑。菲鹏生物在招股书中坦言,由新冠疫情带来的业绩大幅增长具有一定偶发性,随着新冠疫情对业绩利好的影响逐步减弱或消退,公司面临未来经营业绩基数回落及高增长率不可持续的风险。

“群情激奋下,短期内不太可能再有核酸检测相关企业上市。”上述IVD领域投资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核酸检测技术不是只服务于新冠筛查,在疫情爆发前,核酸检测已经广泛应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等传染病的检测和筛查,此外,还应用于农牧、刑侦等非传染病领域,包含“新冠病毒检测”在内的分子诊断被行业视为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企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未来剥离新冠相关业务,如仍可持续健康经营,且符合上市条件,企业再次启动IPO也是很有可能的。”上述投资人说。

作者:李明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