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和平安哪个好
5月27日,平安将迎来33周年。作为一系列回馈活动的一部分,为了提升客户的保险消费体验,回馈客户一直以来的支持,在5月18日至6月30日期间购买“保费关怀期”的老客户,还可以选择一百万或50万两种不同的购买方式,让老客户以更灵活的投资方式,在人生的关键阶段补仓,享受更全面的保险保障。
据了解,“定期护理”的产品责任涵盖120种重大疾病,可灵活搭配轻症、豁免、医疗保险等多种附加险。,满足了客户对于重大疾病的保障需求。18岁以后身故的客户也可以享受100%的保障。作为定期重疾产品,“定期护理”的缴费方式也更加多样,为客户提供了八种不同的缴费年限选择,让客户根据自身需求灵活搭配。
比如一个30岁的男性客户,买50万保额,交10年到40岁的保险,每年保费只需要1900元;20岁到50岁,每年只需3100元,比较划算。
同时,购买该产品的客户还可以选择六种不同的保障期。儿童可以保障到60、70岁,成年人可以选择保障10年、15年、20年、30年或者保障到60 /70岁。此外,“定期护理”突破常规的55岁投保上限,最高65岁即可投保。也体现了产品对老人的关怀,体现了保险产品的“温度保障”。
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款纯定期重疾产品,保额高,产品灵活。它结合了强大的保障能力和灵活的保险选项,为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现有的产品体系提供了有力的补充,非常适合需要保险保障的人群,因此值得信赖。
人寿车险怎么样
文/沈志鹏半梳
2020年惠民保险,一个鲜活的江湖。
在这个江湖上,地方政府、保险公司、第三方平台有2600万人,各有各的需求。但是,有一个铁的规律:江湖人要生存就必须抱团,抱团就会导致门派。
无数“惠民保险”的人都是各派弟子。无论是初入江湖的人,还是出身豪门的剑客,都期待在这个江湖上杀出一条血路,走向人生巅峰。
尤其是各大财险学校更是红了眼,互相竞争,抢夺市场。
纵观惠民保险的江湖,五花八门:
除了少数人进入了百万俱乐部,成为轰动一时的城市名片式万能险产品,大部分都默默无闻,甚至很难看到公众参与数据。
更何况,城市里除了保险从业人员,没有多少市民知道这个保险的存在;还有一些产品一上市就被监管叫停;也有一些产品在销售期结束时不断回来。
所以有人说这个市场乱,破坏了原有的市场规则;有人说这个市场很好,带给更多人希望。
那么,这个江湖呢?
1城市普惠险哪家强:十三太保领衔惠民保江湖从投保人数数据来看,已经上线的70多个项目中,只有13个项目的投保人数超过50万,因此被戏称为惠民保险13号太平洋保险。
十三个CPIC占项目总数不到20%,参保总人数占总数的90%以上。也就是说,项目还剩60个左右,参与人数只有10%。原因是什么?下一次分解。
本期我们先试着从十三太保相对成功的演进路线来分析惠民保险的好处。
1CPIC列表如下:
排除政府因素,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分析,第十三届CPIC背后是四大保险公司(PICC、平安、中国人寿、CPIC)的角力。
首先,你看,大哥有两个项目:一个是东莞市民保险,另一个是温州回族医疗保险。东莞市民保险是线上线下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案例,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老牌保险央企的基本网络布局和与地方政府良好关系的综合实力。
此外,营销推广平台和互联网保险平台也是其成绩的一个基础。比如支付宝在温州主场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可惜之后没有复制成功。
同时也留下了两大疑问:互联网保险平台在城市保险营销推广上真的有推广优势吗?百万医疗营销能力能否复制到城保?
另一巨头平安,旗下有平安养老、平安健康、平安产险三个子公司。事实上,平安也是城市普惠保险的开创者。其养老保险公司在2015年承接了深圳的大病补充保险模式,之后又承接了佛山佛医保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惜平安养老在后续项目中表现平平。
反而是平安健康和平安财险的组合。借助网络布局获客和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风控营销,在一些项目上别出心裁,表现不俗。
随着更多的网点和更多的资源,中国人寿,珠海艾达无边项目表现优异。遗憾的是,这一项目的经验没有被复制和推广到全国。
“老三家”之一的太保人寿作为主承保人,联合多家保险公司,共建淄博市民保险项目,但与前三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地方政府力挺:属地保险公司亦是一股江湖势力背景相对深厚的大型保险巨头和一些拥有一定地方政府资源的地方保险公司也是惠民保险的重要力量。
比如,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北京所属公司北京人寿、重庆所属公司安城保险,在2020年的惠民保险工程中一举成名。
尤其是北京京汇宝,这是网络营销和客户服务的典范。而重庆渝汇宝很可能保额超过350万,一举打破成都汇融宝300万保额纪录,坐上“政府引导、商业运作”的头把交椅。
除了以上两股力量,大数据公司、特药服务公司、互联网保险平台也是惠民保险的领地。
比如大数据公司因子云、特药服务公司思派以及以镁信、微保、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平台,都有自己的成功经验,或在项目运营能力、医疗资源整合或区域化上精准获客,不一而足。
3如何走的更远:由参保人群结构、服务品质和“二开”决定享有世人之誉,谤也随之而来。
城市普惠保险也有争议,一路走来。
还记得年初的时候,业界关注的是城市普惠保险能不能走下去?年中,我关心的是如何做得更好。年底了,你关心的是如何更进一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两个背景:
第一个背景,2020年底,监管层发布了城市定制商业医疗保险的征求意见稿,不仅规范了发展,也显示了政府对城市普惠保险的关注和认可。
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城市万能险不是保险公司的一厢情愿,而是政策引导下的市场行为。
二是部分城市的普惠保险项目已经到了续保的时间点,如珠海、广州、苏州等。不低于去年投保人数的续保,已经超出了各方的心理预期。是否意味着这是一个被民众认可的需求?
再看看,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城市万能险的“明天”。
第一个因素是投保人口的规模和结构。
保险公司最关心的是前者,弄清楚达到什么样的保险规模才会赔钱。盈亏不仅取决于保险的规模,还取决于产量与产量的比例。
项目的质量取决于投保人口的结构。如果过于依赖项目,可能会有巨大的风险。究其原因,与其他商业保险相比,城市万能险没有承保门槛。销售人员为了尽快完成业务指标,很有可能会引导大量的被保险人进行线下逆向选择。这是一个持续的、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
第二个因素是项目服务。如保险期间的客服咨询服务、保险期间的健康管理及保单服务、保障期间的理赔保全及相关服务。
城市普惠保险30%是营销,70%是服务。在保险期间的客户服务咨询服务方面:
如何解决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客户咨询需求?
如何妥善化解和避免舆情的发生和蔓延?
如何通过客服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引导客户加强购买和裂变?
这是需要精简和制度化的考虑,也是对中后台的考验。
更重要的是,以上对第二年续约的影响。保险只有通过客服的运营,才能强化获客感和平台粘性。毕竟对于大部分客户来说,不会有保险理赔,对保险没有感觉。
如何让他感受更深?这就是服务。提供超越客户期望、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服务内容。
第三个因素是保险销售的二次开发。
这是不可避免的。商业的本质是逐利。没有利润,生意就无法推进。城市普惠保险作为一项入门级业务,能否给保险行业带来预期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目前保险公司和合作平台还没有付诸实践的。这样一来,城市的万能险很可能会被一锤子买卖。
再怎么卖,怎么精准?大概有以下几个方向:
比如针对特定人群的保险。宁波包惠平台有一款一年期的少儿重疾险,两三天就卖出了几千张。可见,城市普惠保险的投保客户对保险的概念和认知程度相当。关键是卖的产品能不能触及他们的需求和痛点。
比如针对某些患有某种疾病的特定人群,进行二次销售。如慢性病患者、癌症患者、肝病患者等。,都是几千万甚至几十亿的用户。
此外,还可以探索场景保险、服务保险等。,从多个维度挖掘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让保险真正走进健康和生活,提供贴心、个性化的保障。
4前瞻2021:三大迹象需关注第一个迹象:个别政府引导项目走向平台。
目前在浙江、广东的一些政府引导项目中,几乎找不到第三方平台,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关于这个标志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第三方平台来说,可能不利于风险分散和统一服务管理。如线下推广的逆向选择,服务标准的统一等。
第二个迹象是,本土化的保险公司正在成为主流。
这是机遇,也是考验。本土保险公司的本土资源更集中,对本土情况更了解。长期来看,区域性保险业务将逐渐成为常态。借助以上优势,本土保险公司有了一定的时间窗口。
但是属地保险公司规模小,如何更好的延续项目?如何在加强内功提升专业能力和运营水平的同时,整合更多的资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否则一旦市场成熟,大公司会陆续涌入,本土保险公司很难找到机会。
第三个迹象是市场逐渐走向下沉。
目前成功的案例几乎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城市普惠保险势必会逐步走向内陆地区、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
对于欠发达地区,如何因地制宜?下沉有两种情况,必须避免。
①盲目扩张。在缺乏经验积累和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贸然入市是对政府公信力和保险公司销售资源的浪费。
②慎重选择保险推送。如果说城市保险的社会意义是拓展了商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那么它的商业意义就是推动商业保险的平台化发展。保险很难控制逆向选择风险,需要注意。
后记:一点牢骚与这个险种的王道从2015年的深圳到现在,已经陆续推出了70多个项目。城市普惠保险如何体现普惠?如果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城市万能险的前景堪忧。
价格低,安全性高还是服务好?相对于价格和保障的直观,服务或许有些抽象,但却是民众最大的期待。
所有的城市普惠保险参与者都要考虑如何让老百姓感受到并获得服务感。积累愿意长期选择和支持的客户,才是城市普惠保险的王道。
别忘了你开疆拓土时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