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号文件指出,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日前,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又联合下发《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建议》,再次强调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生猪养殖领域已经呼吁多年。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公司)董事长秦英林表示,根据国内外经验,养殖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条最佳的途径。
自2004年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到2006年开始研究,牧原公司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了“养殖—沼肥—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养猪生产、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高效种植的种养结合的现代农业良性循环。
行业变幻 适应养猪新业态
养猪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具有“猪粮安天下”的孤特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养猪业向来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徐徐。直到陷入21世纪,规模养殖才得以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家庭养殖户逐渐退出,中小规模养殖者直接濒临新的冲击。根据农业部统计,2015年有500万户中小规模养殖者退出养猪行业。
在秦英林看来,传统养猪业是副业,是庭院经济,“养猪行业,必须要转型升级。”
作为集约化养殖规模居前列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牧原公司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需求, 研究并维持走出了“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为特色的生猪养殖模式。
“种猪是源头。”秦英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多年来,牧原公司维持以鲜肉消费的终端市场需要为育种方向,建立了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从场址选择、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到生猪饲养等环节的全程监控。
秦英林表示,公司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全进全出、一对一转栏等生产模式,为建立从种猪、仔猪、保育猪到育肥猪的可追溯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生猪养殖的整个环节,秦英林以为环保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最大,环保也是养猪行业转型的方向。“从我们公司来看,和分散农户相比,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50%以上,而和国外同行业投资相比,这是正常水平的投资。”
随着新《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各地强拆猪场事件频发。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瑶生以为,新环保法的严厉实施,将催促养殖场加大环保投入,实现转型升级,必将加快养殖业的洗牌速度。
“由于环境管理成本的上升和猪病形势的重杂化,生猪养殖业规模门槛越来越高,规模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显然,中小生猪养殖户退出加快。”陈瑶生判断,2016年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产业整合会进一步加强,生猪产业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趋势越来越显然。
变废为宝 带动周边农业发展
而在环保问题上,牧原公司有着自己的孤特模式。
秦英林介绍,在粪尿处理上,公司维持 “减量化生产、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循环”的原则,以综合利用为出发点,在各养殖场建设沼液工程配套设施,对养殖产生粪水进行固液分离,固体用于配套的有机肥加工厂生产有机肥。
“液体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做饭、供暖,沼液用于周边农田及温室大棚蔬菜基地、花卉基地、果木基地的施肥灌溉。”秦英林表示,公司在养殖场周边铺设农田管网,非施肥季节储存于沼液储存池,在施肥季节通过支农管网合理施用于农田。
秦英林以减量化生产为例,通过实施源头节水和饲料管控,能做到上市一头猪清水用量约1.6m3,液体粪污产量约0.774m3,均匀每天液体粪污产生量为4L,液体粪污产生量仅为《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干清粪最高允许排水量的1/3。
此外,牧原公司严厉控制饲料中铜、锌等微量物质,并利用微生态发酵技术,尽约摸地提高饲料中各类物质的吸收利用率,降低粪便尿液中的排出量。
作为节能减排示范性企业,牧原公司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做了有益的研究。“该模式将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不仅实现了环境的保护,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秦英林告诉记者。
据牧原科研人员持续跟踪调查,2015年未施用沼液的农田小麦亩均产687斤,施用沼液的小麦亩均产870斤,增幅21%。
“同时,我们对施肥土壤中重金属变幻和周边地表水、地下水、作物品质进行持续监测,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幻不显然。”秦英林说。
在欧美发达国家,养猪靠卖猪粪赚钱,而猪粪尿在中国的前景也一样开阔。目前,牧原公司有机肥外售每年盈利1000余万元;沼液无偿供应农户,液态有机肥主要起到示范作用,也能与周边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今,秦英林依然没有忘记河南省省长谢伏瞻的寄望:食品安全关乎企业信誉、品牌,更关乎百姓“餐桌”安全和身体健康,牧原要稳固食品安全管理,树好行业标杆;畜牧行业是传统产业,牧原要踊跃研究新思路,利用好资本市场和“互联网+”等创新发展模式,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