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佛教用语中的比丘是什么意思 比丘是对佛教哪一种人的称呼

星座解梦2023-05-29 16:08:19未知

日常佛教用语中的比丘是什么意思 比丘是对佛教哪一种人的称呼

文章目录:

1、日常佛教用语中的比丘是什么意思

2、佛教规矩!汉传佛教日常礼仪是怎么样的

3、佛家用语详解:解读圆寂是什么意思

4、探索: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称呼

5、佛教常用语: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6、猜你喜欢:

1、日常佛教用语中的比丘是什么意思

说起佛学入门那就不得不说一下佛门的法器还有人物了,但凡寺院内都有用于祈祷、供养、修行、法会等佛事的法器,高僧身上所佩戴的佛珠、锡杖、钵等都属于法器,当然还有一些佛教的工艺品也不外乎为法器。不过今天小编要来说说丘比,那么大家知道丘比是什么意思吗?

比丘,佛教指和尚。梵bhiksu。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比丘:巴利文:bhikkhu,梵文:bhiku,又作比呼。意译乞士(乞食)、董士、破烦恼(破恶)、除馑、净命。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称呼的。经云:和尚如父,阿奢黎为母。和尚翻译成亲教师,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条。《大智度论》卷三列举了比丘的五种意译: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见的意译。

隋·吉藏《法华义疏》卷一说:“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比丘是佛的弟子,当然要从佛乞法,但为什么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学法,一般不作治生产业,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骄慢之心。《金刚经》载:“(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释迦牟尼出家时,净饭王派憍陈如等五名亲信随侍。释迦成道以后,这五人在鹿野苑听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

2、佛教规矩!汉传佛教日常礼仪是怎么样的

佛教的规矩有很多,不同区域的佛教礼仪也是不一样的。在寺庙中,佛教弟子每天都有各种的礼仪要行,这也许是佛教的规矩吧!本期的佛教礼仪带你去了解汉传佛教日常礼仪是怎么样的。

还想要了解》》佛教礼仪之五戒

日常仪轨

寺院的食堂称为斋堂,师父们吃饭称过堂。内外威仪当具足。

1、日常功课

僧团内部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早晚功课,也叫朝暮课诵或上早晚殿。早课的内容是念诵《楞严经》、《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目的是以念诵经咒的功德,回向护法龙天及诸鬼神,以祈愿寺中安静无难。

晚课的内容是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忏悔文》,蒙山施食每日均有,目的是申述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忏悔罪障,并为自己和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祈愿。除了早晚上殿外,僧众于每日早斋和午斋(早饭、午饭)时,要依《二时临斋仪》以所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

2、内:食存五观。五观,用斋时应该想的。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3、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4、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

(2)手——谓之龙口含珠,龙嘴、龙含珠。 (3)筷子——谓之风点头。

5、用斋应注意的事项

在过堂时,碗筷都不许有声音,更不许讲话,要添加食物,靠筷子来示意。饭菜两碗分开放,横置于桌边,筷子横放于靠近胸膛,手执端朝右。吃饭时,先以左手取饭碗置于右边,此以右手取菜碗置于左边,再取饭碗就食。需要添加饭时,将饭碗伸出,筷子在碗中所搁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筷子在碗中竖着时,表示要干的菜;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表示要喝汤。馒头要掰开了吃。要添加,把碗推向桌前,行堂僧就来添加。吃完后,两碗重叠放在桌边,筷子直置于碗右边,筷头齐桌边。

结斋后,没吃完可继续吃。

3、佛家用语详解:解读圆寂是什么意思

说起佛教大家都知道佛教起源与印度,在秦朝时期就流传到了中国,作为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他们注重人类的心灵和道德的觉悟和进步。相信大家应该都有在电视上见过哪哪什么高僧圆寂或者电视上也不少见,那么在佛学入门中圆寂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佛教看来,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身体形骸皆为梦幻泡影,逝去的人是不需要将其存留在世间的。然而,为什么九华山那些修行圆满的“肉身菩萨”却要将不朽的身体留给世人呢?

在九华山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殡葬习俗:凡有僧人圆寂,必将其盘坐装殓于陶缸之中,并在遗体四周添充木炭、柴草等物品,密封后放于室外,保存七日。

七日之后,人们将陶缸下面一个预先置留的小孔掏开,引燃缸内的柴草木炭,将遗体火化。

但是,也有极少数生前有特别交待的僧人没有火化,他们的缸继续存放下去。三年之后,当陶缸开启之时,曾经有这样的奇迹发生:缸内的僧侣竟然颜面如生,肉身不腐。他们就是被人供奉膜拜的“肉身菩萨”。

在佛教看来,人的生命历程就像一个升华自我的阶梯,通过刻苦的修行,在戒律、禅定、智慧各方面达到最高境界,就可以突破自身的肉体局限,凝结成物质结晶——肉身。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化的遗骨凝结成一种坚硬的颗粒物质——舍利。佛经记载,舍利有全身和碎身的区别。而九华肉身则是全身舍利,相比碎身舍利更为难得。九华山上最早出现的肉身,正是今天被人们供奉为地藏菩萨的金乔觉。传说,他圆寂后三年依然颜面如生,骨节能发出金锁般的声音,人们将之供奉在三层石塔中,不料,那里在夜间竟能发出“神光异彩”,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神光岭”的地方。

九华山的摩天岭,第一位肉身菩萨就供奉在这高山之巅。百岁宫,一座有600年历史的古寺。这位就是“百岁菩萨”,一位曾活了126岁的老僧。明代的崇祯皇帝正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才下圣旨钦赐建造了这座寺院。关于这位肉身菩萨,九华山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4、探索: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称呼

佛教起源于尼泊尔,只不过印度努力塑造了佛教圣地的形象,所以大多数人认为佛教是来自于印度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文化源远流长,那么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称呼呢?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比丘尼:梵文bhikkhuni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俗称尼姑。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尼姑需守的戒律甚多,统称五百条(各戒本都有出入)。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检净。在东晋升平元年(三五七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

比丘尼(梵bhiks!uni^,巴bhikkhuni^,藏dge-slon-ma)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又作苾刍尼、刍尼、备刍尼、比呼尼等。意译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尼、除女、薰女等。略称尼或尼僧。

依《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在我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在日本,司马达等之女善信等人从高丽僧惠便出家,后至百济受具足戒,是其滥觞。

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灭后、部派分裂以前,教诫极严。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后,对比丘尼较为放宽。然而,因相传女人障重,故戒条亦多,依《四分律》所载,比丘须守二五0戒,比丘尼则须守三四八戒。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令宗“学行精恳,开览经法,深义入神”,慧果“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慧耀甚且烧身以供养三宝,凡此皆足令人钦仰。

古代世俗女子虽有读书识字者,然真能登台讲说者则极少见。《比丘尼传》书中所载之比丘尼,则颇有能登台讲解经律、着书立说者。晋穆帝时,妙相“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齐武帝时,昙彻“才堪机务,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智胜研读律藏,“自制数十卷义疏,辞约而旨远,义隐而理妙”。由此诸例,可以窥见比丘尼在我国早期佛教史上地位之一斑。

至于二十世纪的后半阶段,比丘尼也是台湾佛教的中坚分子。不唯人数远较比丘为多,且颇多能独当一面,弘法利生者。如证严创办慈济功德会,兴办大型医院及大学,其弘法事业规模之大,为前此之台湾所未有。恒清为美国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博士,身任台大哲学系教授,且掌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对台湾佛教高等教育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其他方面之杰出比丘尼,在台湾亦为数甚多。种种迹像皆显示出,在现代台湾佛教僧团里,比丘尼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5、佛教常用语: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佛教弟子想见时的第一句就是“阿弥陀佛”,也会说成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也被称之为是佛教净土宗的“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那么,本期拜佛礼仪一起来了解吧!

佛教净土宗的“六字洪名”,意为“归命无量光觉”或“归命无量寿佛”。净土宗以持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往生西方净土。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壹、玄义分“六字释"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此六字在佛教中的重要影响力,故有另一个代名词——六字洪名。六字洪名的含义:南无——-皈命、接受;阿——无量光(健康);弥——无量觉(智慧);陀——无量寿(长寿);佛——无量光、无量觉、无量寿的信息。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意思是:我愿意接受无量健康,我愿意接受无量智慧,我愿意接受无量长寿。

净土门称之为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

善导观经疏一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又作六字名号。归依阿弥陀佛之意。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

6、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