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徽菜历史:徽菜发源地绩溪县
2、晋商发源地在哪儿?平遥古城是其一
3、楚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4、浅谈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的历史
5、关于越剧的由来、发源地及历史大全
6、猜你喜欢:
1、徽菜历史:徽菜发源地绩溪县
绩溪县是徽菜的发源地,同时徽菜也为绩溪县解决了剩余的劳动力问题,还培养了许多烹饪人才,造就了许多经营家。绩溪县徽厨为徽菜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徽菜变得丰富多彩。绩溪县的徽菜在竞争中不断创新,为徽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徽菜的发源地绩溪县。
一、绩溪县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一方面菜系。
绩溪旧属徽州。徽州菜系的形成,与绩溪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文化背景、民间风俗及社会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雏形大多
2、晋商发源地在哪儿?平遥古城是其一
对于晋商和历史上晋商所创立的商业帝国,人们总是怀抱着一份好奇与敬畏,前些年的一部《乔家大院》,更是让“晋商热”大幅升温,越来越多人希望了解晋商的前世今生,学习山西商人的经营智慧。那么今天的晋商文化就为你介绍,晋商的发源地在哪儿。
平遥
山西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是一座历史悠久、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商业史上“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的晋商发源地之一。清朝年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其总号设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开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先河。
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以“汇通天下”着称于世。
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楚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楚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不离赞谤不名之清净传承。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本期的湖北文化,为你解析。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
4、浅谈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的历史
中国功夫在世界上的名声都是非常响亮的,其中太极拳在功夫的地位可以说是泰山北斗了,相当多的影视作品都有太极拳的身影,在生活中,在晨练的时候也是经常能看到一些人打着太极强生健体,你知道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哪里吗?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析。
张三丰创拳说
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教、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一观点由来已久,“陈王庭创拳说”盛行以前,即为传统定论。如杨澄甫所着《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陈家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仅经过短短两天考察,就将温县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此举亦被多数人质疑。
王宗岳创拳说
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武当山创拳说
中国武术与宗教渊源颇深。至少在理论上可见其广泛的牵涉。而流行的“内家”“外家”之分,将武当归于内家,少林归于外家,其立论客观与否,可另为议论。但无疑加重了武术的宗教色彩。与此相应,出现“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的观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丹”是中国道教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古代研究养生术的一种方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多为静功),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如带脉、任、督脉等),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
其他观点
如陈家沟的陈卜创拳说;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唐代李道之创拳说(称“先天拳”);唐代胡镜子创拳说;戚继光创拳说(因其所着《纪效新书》中所载拳图与今之太极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南北朝韩拱创拳说等等。这些说法大都言之有源;或据拳法名称;或据拳理记载;或据历史源承线索。这些说法也都有附合者。对于各种论点,持论证者固然言之凿凿,反对者也有声有色。
您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传说之老鼠嫁女的传说
是礼帽不是礼貌,礼帽的由来
5、关于越剧的由来、发源地及历史大全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戏剧讲述的就是人生,只不过是以说唱和舞蹈等方式结合而成的,这样的表演方式逐渐地被人们所认可,登上了舞台。民间有许多关于戏剧的传说,那么越剧是如何而来的呢?本期越剧文化为你揭晓。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词。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登台试演,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该日被称为越剧诞生日。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进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粗糙简陋,观众寥寥无几。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颜焕亭等组成的戏班演出于第一戏院,当天,《新闻报》广告首次刊出“绍兴文戏”之名谓。
1921年9月至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发展。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演出。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1923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用“越剧”称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着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男班因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1931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
1942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前两年陆续聘请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多为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发挥了国家剧院示范作用。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批着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文革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年,越剧在线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革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结束语】文化的流传是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戏曲是文化的一部分。越剧由兴起到壮大,接着是衰退,最后到复兴,这些都深深地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