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食》苏月华疑似是孟尚食的女儿,回忆从前孟尚食教女儿学时,教的应该是李白的《静月思》,可是教的却是“床前看月光”,可是我们观众都学的是“床前明月光”这是为什么?难道是台词错了?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头第一句就把人给整懵了,这首诗张口就来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无数人刻在脑子里的永久记忆。后来经过查找才发现,原来苏月华背的这句,还真的是大有来头,或者说是李白最真实的诗文,因为这句诗的出处是宋朝的刻本。
而我们日常说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自清代刻本,那么是不是可以就此推断,我们这几百年都是错的呢。答案显然没有这么简单,从这句诗的流变过程,可以看出来,中国的一贯的精神气质就是比较重视实践功效,而对于真假本身并没有那么绝对的追求。
清朝在文化上偏向于保守,但正是因为这种保守,清代的考据风潮盛行,我们现在可以无障碍地阅读很多经典文献,清代考据家是功不可没的。
这里面就曾经发生过一次很严重的事件,那就是儒家传统的十六字心传,被认为是伪造的,这十六字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可是非常牛气的文字,一直被儒家奉为是安身立命之本。
但偏偏就是在清代阎若璩那里被考证出来是伪造的,结果引发了地震一样的轩然大波,最后是官方出面,说了句,考证古文的真伪是小事情,这件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既然真伪都是小事,那什么是大事,就是这里面蕴含的哲理,才是儒家最看重的,至于说他是不是真的是圣人说的,没有那么重要。
这其实就是中国社会,一以贯之的实用主义精神,其实编诗文集的时候,清朝人未必不知道宋刻本的存在,只不过床前明月光这个说法,早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了一种家喻户晓,约定俗成的东西。
已经传了几百年的版本,未必就不能当做是真的,用民间版本为底本,正是体现了一种更加朴实,更加实用的态度。古人该书,该诗,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完全没有现代版权意识,你真要较真,不知道多少诗文都被改过,你又怎么敢保证,宋版的就一定是真的呢。
所以知道了这首诗,有别的写法,其实也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直呼受骗,我们喜欢这首诗,仅仅是因为他写得好,并不是真的在乎,他原版是什么样子,他是谁写的,这才是欣赏诗文的终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