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的作用和好处 排比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社会热点2023-11-21 18:06:06佚名

排比的作用和好处 排比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怎样才能拥有好文笔、好口才?分享一个秘诀,善用排比。

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在其《送你一勺西湖水》中有这样一个排比句:

懂得表达爱的人,不仅懂得付出,也会懂得宽容;不仅懂得温柔,也会懂得坚持;不仅懂得珍惜,也会懂得无私……更重要的是懂得表达爱的人,仿佛每天的内心都经过洗涤,变得清澈纯净,久而久之,恨也就无影无踪了。

——林清玄·《送你一勺西湖水》

一读到这个排比句,立刻被它层层铺排开来的气势、韵味和深刻的情思所折服。好!

《送你一勺西湖水》,写于林清玄先生来大陆讲学之时。首站到了杭州,就遇到了热情聪慧的大学生。这位大学生特地用一个精致的小瓶子,装了白堤、苏堤的泥土,又舀了西湖水装进去,赠予林清玄先生。

林先生十分感动,忍不住写下这篇颇有感染力的散文。文中,大发感慨,用排比句表达了自己对大学生热情举动的盛赞。

可是要如何才能进一步表达出自己对“表达爱”这一行为的独到看法呢?

这个排比句功不可没!第一层意思,指出懂得表达爱的人,往往懂得付出和宽容,这是对他人;第二层意思,懂得温柔和坚持,这是指出其自身的性格优势;第三层意思,懂得珍惜和无私,进一步上升到一种境界。

层层铺排,读来十分过瘾。

好文笔,好文章,哪能少得了排比呢?本文就从以下三方面说说,如何让“排比”为我们写作锦上添花:

什么是排比

排比有哪些作用

怎么运用排比提升文笔

1.什么是排比

我要是说排比就是一种修辞手法,你一定会说“谁不知道?”可是,排比究竟是怎样一种修辞呢?

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来加强语势或深化语意的修辞手法,就叫排比。

如“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这个句子中的“没有满腔的热枕”,“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4个结构相似的短语,都是“没有……的……”这样的结构。

让我们感受到啥?作者认为要做好,就要具备热忱、决心、渴望和精神。可是如果真就这么写,就会干巴巴。为什么呢?

这组排比句的秘密,就在于前面“满腔、眼睛向下、求知、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等修饰语。

像这样的排比句,全靠短语用得好,让人觉得全面。

再举个例子:

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与前面不同,这个排比是由4个结构相似的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都把朋友比作一样东西。

列出来看一下:

朋友是一把吉它。

朋友是一股春风。

朋友是一位良师。

朋友是一盏明灯。

4个句子都是比喻句,显得生动形象,组成排比后,就把朋友的益处从四个不同方面说得十分周全。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引领成功,指明方向,让我们觉得朋友真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

排比,不仅能使文章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还能帮我们把情感和思想表达得充分有力。

2.排比有哪些好处(作用)

(1)描写景物,可以使景物的形、色、音、神展露无遗,给人十足的画面感。

想必大家都读过《桂林山水》,作者对漓江水的描写,可谓是十分精当: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作者抓住“静、清、绿“三大特点,用一个排比句写出,让我们读者瞬间对漓江水有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感觉不到它的流动,这是何其温柔平静;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这是多么清澈;绿得像一块翡翠,这又是绿得多么可爱、多么珍贵。

读一遍这样的排比句,你想忘记都难!

(2)抒发感情,可以使内心情感喷涌而出,如潮水袭来,动人心弦。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以清新优美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如诗如画的春景图,在结尾处,用了这样一个排比: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可以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上文对春风、春雨的描写已经十分动人了,如何才能把对春天的赞美抒发得激情澎湃呢?

排比句,非它莫属。像刚落地的娃娃,这是赞美春天是全新的生命;像小姑娘花枝招展,这是赞美春天美得令人心动;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这是赞美春天充满蓬勃向上的力量。

崭新、优美、有力!春天的三大优点都赞美到了。这就是排比句的作用。

(3)发表观点,可以使见解掷地有声,如同战鼓咚咚,气势非凡。

例如下面这段话,为了把自己对“爱读书”的看法表达清楚,作者采用排比句,从不同角度阐发自己的观点: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奉献的人,几乎都是爱读书的人。读书,使人思维活泼,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从活跃思维的角度看,指出读书能使人聪颖智慧;从开阔胸襟的角度看,读书能使人目光远大,有远大志向;最后,又从拓展情思角度说,读书使人思想腾飞、情感绽放。

你看,离开排比,作者要想把这些观点陈述得精炼又充分,恐怕就难了。

3.我们怎么运用排比提升自己的文笔

(1)开篇,结合设问,运用排比,产生吸引力

例如林清玄《送你一勺西湖水》,开篇就引用了杜威名言,恰好是一个排比:

人心必须珍藏某种信念,

必须握住某种梦想与希望,

必须有彩虹,必须有歌可唱,

必须有高贵的事务可以投身。

——杜威

一下子就把读者抓住,让人觉得本文立意高远,指出了人该有的高贵追求。

信念、梦想与希望、彩虹与歌唱、高贵的事物,这是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某种意义。否则,人如同行尸走肉。

怎么样,如此开篇,是不是站得高,看得远?这就是文章开头运用排比所能产生的吸引力,如果结合设问,效果更佳。

(2)文中,高潮部分,善用排比,荡气回肠,情意淋漓尽致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描写细腻、感受独到的散文《听雨》,文中用了一个排比句: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这个排比句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雨声的多层次的丰富感受,也为我们读者营造了一段令人惊艳的雨声视听盛宴。

”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这是写出雨声快慢、高低、脆响沉闷、断续的变化;

”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写出由雨声引发的乐器奏鸣的联想,此刻,读者的耳边似乎也响起了各种乐器叮咚的美妙乐声。

”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这是惟妙惟肖地描摹出雨声引起的精彩绝伦的想象,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

作者对听雨的细腻感受、丰富想象,不禁让人大呼过瘾,简简单单的雨声,竟有如许多姿多彩的体会。

一篇文章的高潮部分,如果能有这样的排比句,一定叫人拍案叫绝,堪称全文高光时刻。

(3)文末,收束全文,巧用排比,产生余音不绝、回响不断的效果

过年,也叫过年关。

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世人有太多的割舍不下。林清玄在其散文《断爱近涅拿》中,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对于过年的种种看法。

在文章末尾,他给出一个排比句:

涅盘真的不远,如果能在年节时候,少一点怀念,少一点忆旧,少一点追悔,少一点婆婆妈妈,那么穿过峭壁、踩过水势,开阔的天空就在眼前了。

这不但将全文做了一个干净利落的收束,同时也将自己对“断爱”的感悟写得通俗易懂,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你看,“少一点怀念,少一点忆旧,少一点追回,少一点婆婆妈妈”这都是与常人割舍不下的念想相反,足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反省。

让人觉得读罢全文,仍然回响不断。

结尾处,巧用排比,其作用举足轻重。

写在最后

不要为了排比而写排比。因为它不是我们作者可以拿来卖弄的摆设,而是我们深思熟虑,或者情到深处时自然而然的内心吐露。

要写出精彩的排比句,我们得从多方面认识所写事物,从多角度品味内心情感滋味,从多层次琢磨想法的各种内涵。

排比句不是辞藻的堆砌,而是思维的绽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排比句亦是如此,多体验,多品味,多思考,精彩的排比如清风自来。

好文笔,美在语言,更美在思维。

共勉。

本文标签: [db:关键词]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