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寒衣节习俗 寒衣节的民俗

星座解梦2023-10-02 14:08:31佚名

老北京的寒衣节习俗 寒衣节的民俗

文章目录:

1、老北京的寒衣节习俗

2、寒衣节的传统食物 习俗习惯

3、北京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

4、北京二月二习俗有什么

5、寒衣节是什么节日,寒衣节习俗

6、猜你喜欢:

1、老北京的寒衣节习俗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民间岁时节令中的寒衣节,我国一些地区在这一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逝去的先祖,上供品,烧纸钱、烧寒衣,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悲悯。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老北京的寒衣节习俗。

老北京的民俗,在十月初一这天,要用黍矐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还讲究祭新坟。十月一的头天,由家中长辈带领着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能用筐篓,讲究拿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

在十月初一以前,家家户户就打发孩子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

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北京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逐渐改成“烧包袱”。人们在预先糊好“寒衣包”或是“金银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所谓“包袱”也叫“包裹”,是指说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老年间的南纸店就卖“包袱皮儿”,“包袱皮儿”实际上就是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包袱皮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拿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当间儿印一莲座牌位,那是写收钱的先人亡者名讳的地方。比如说:“已故x府君讳xx老大人”字样,又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儿”,不印任何图案,当间儿只贴一蓝签,写上先人亡者名讳就成,也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纸币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印有沣都城的图案,大都面额巨大,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拿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跟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裱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又叫“往生钱”;

五、拿金银箔叠成的元宝跟锞子,有的还的讲究拿线穿成串儿,下边缀一彩纸穗。

十月一这天,族长带领着家族中的男丁,抬着大食盒跟大方桌,满载儿的供品得有二十多个大海碗,挨个的到坟前祭拜,那叫“上大坟”。后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上小坟”了,供品也改为了饺子。

这天,人们上坟添土祭祖,除了摆供品烧纸钱以外,还拿五色彩纸绞成衣帽、纸箱,焚于墓前。出了门子的姑娘照老例儿得回娘家祭祀已故长辈。

这天,不拘贫富均有送寒衣烧包袱的举动。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了。所以“十月一,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

有钱的官宦人家府宅门地,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三碗水饺、满汉糕点、干鲜果品、冷荤热炒等供品,不拘此限,没有定例。烧香秉烛。全家人按照尊卑长幼行四叩首礼(神三鬼四)。祭后就在门外焚化,也有送坟地烧献的。焚烧前,在地上划一大圈,朝着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说是“打发外祟”。

普通百姓送寒衣也就只能是十字路口了,但也得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假比是布帛什么的。意思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祀的绝户孤魂,免了给自己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是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就习惯在家门前焚烧祭物。老年间,儿女们守孝讲究穿三年孝服。孝满那年的十月一就能换穿常服了。为先人迁坟合葬等仪式,老北京的风俗也是在十月一进行。

这天,讲究的女人忌出行。这天,老丧一律不举哀。这天,新丧的规定在《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新丧,白纸为之(指寒衣),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这天的老北京人家,不仅要为先人亡者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女人们在这天把先前做好的棉衣裤拿出来,让家人们换季。假比说到时候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衣裤,也得帮着家人们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男人们在这天就得整理火炉跟烟筒等过冬取暖的物件儿。装好后,还得连火生着了试试,以保证天寒时能顺利取暖。

2、寒衣节的传统食物 习俗习惯

寒衣节虽然被称为是鬼节,但在民间和每个节日一样,都有一些习俗活动,而这其中大家最想了解的应该就是饮食习俗了,那么寒衣节的传统食物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跟随的饮食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寒衣节的传统食物

饺子

洛阳有话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

民间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

3、北京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

相信大家都知道,二月二龙抬头,作为我过众多节日之一,在历史发展中,许多地区在这一天都演变出了属于自己的风俗。那么本期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一下,北京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

北京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

吃春饼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吃春饼。

吃“驴打滚”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喜欢在农历二月二买“驴打滚”品尝。黄豆粉面裹豆沙馅儿的驴打滚外形圆润,有“财源滚滚”的吉祥含义。

照房梁、驱虫

在北京民间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龙抬头这一天进行驱虫活动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二月二时各种昆虫包括毒虫的活动开始频繁,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如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通常还要念吟唱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天津)。”

4、北京二月二习俗有什么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那么就会有很多食品与龙牵扯在一起。例如在吃面条的时候,人们把它叫做吃龙须,挑龙头,吃水饺则叫做吃龙耳,吃龙角,吃龙眼等等等等,很多都会与龙有关联,本期北京文化就像你介绍北京二月二的习俗。

北京那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主要原料,驴打滚是个形象的比喻,制好后的粘糕放在黄豆粉面里滚一下,如同郊野的驴子在地上打滚扬起的灰尘。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现在的京津冀一带,驴打滚在制作上进行了许多变化和改进,有巧克力馅、各种果味馅、芝麻果仁等,口味丰富。由黄豆面、糯米粉和红豆沙卷裹而成,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的驴打滚已经很少见。

5、寒衣节是什么节日,寒衣节习俗

说起清明节,重阳节,你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你知道中国三大鬼节除了这两个?你知道另外一个是什么,肯定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本期传统节日带你了解寒衣节是什么节日和寒衣节习俗寒衣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您可能也喜欢:

2015年结婚吉日一览表

屌丝节是哪一天,你知道吗

节日大全:填仓节的来历

水族传统节日:卯节的来历

6、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