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植物百科2023-08-22 11:16:53佚名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农业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水稻产量、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绿色大米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大家一起来看看相关的信息吧。

在农业控制的基础上提高作物抗性

农业防治措施的应用和合理的栽培管理可以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抗病性。

(1) 推广塑料盘育苗和旱育秧技术,培育壮苗,提高水稻幼苗抗病性;

(2) 减少田间侵染源,及时清除生长期的病株、穗,集中销毁,如苗期疫病株、稻瘟病穗、稻曲病果、田间纹枯病核等;避免在病田种植。

(3) 合理施肥,充足的基肥,避免部分和过量施用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提高水稻抗病性;

(4) 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和透光率;加强水肥管理,经常进行浅水灌溉,雨后及时排水,特别是后期见干湿,促进水稻叶片衰老,增强抗病能力;

水稻生物多样性、种植技术优化、稻瘟病防治

根据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不同生理小种抗性不同的原理,通过物种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在生产中,常规稻与明矾按照6+1或8+1的规格混合。武定大白诺也可作为芦泉地区的间作品种,可延缓叶瘟发生7-20天,控制稻瘟病30-50%,减少农药使用2-3倍,提高水稻产量。

移栽后5-7天进行化学除草,按常规高产措施进行肥水管理,并进行病虫害监测。当叶瘟较轻时,不能使用杀虫剂,三环唑可用于防治穗瘟1-2次。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实现控病增产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以水稻叶龄模型和群体质量为基础的。通过准确定量播种量、插秧密度、氮肥总量和前后施用比例,合理推广和控制水肥,水稻可以按照"小群体、壮体、高积累"的设计模式生长,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改善栽培环境,控制水稻病虫害,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综合生产目标。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交叉指导原则:壮苗、扩行、减苗、调肥、控水。

实际措施

温汤浸种:可防治水稻茎尖线虫病。首先,将稻子在冷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在45-47℃的温水中浸泡5分钟,然后在52-54℃的温水中浸泡10分钟。立即取出并冷却,促进发芽和播种。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仍是防治水稻病害的主要手段,但要科学、合理、安全地用药,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作用。

(1) 播种前种子处理。

播前用咪鲜胺种子处理对水稻秧苗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干苗可用25%石宝可或西维因2000倍液浸泡,地膜苗可用25%石宝可或西维因3000倍液浸泡72小时。或使用壮苗剂II进行种子处理,用150ml处理5kg芽粒种子,覆盖10小时后播种,或混播,可减少恶病质的发生,同时促进幼苗生长。使用壮苗剂II后的出苗期比常规育苗晚2-3天是正常的。

(2) 苗期控制

苗木绿、青枯病:低温阴雨有利于干苗绿、青枯病的发生。50%地酮0.6-1.0kg/亩、3%广枯灵240-360g/亩、96%恶戊醇3000-4000倍液等药剂可用于根系灌溉。同时,可以添加磷、钾和叶面肥,促进幼苗生长,提高其抗病性。

苗期末施用粮药:选用40%吡虫啉(富士1号)60-75ml/亩,50%多菌灵1000倍液防治稻瘟病,控制本田期病源基数;

(3) 在田间阶段,应在疾病控制的关键时期合理选择化学品。

稻瘟病:按照"控叶瘟防穗瘟"的策略,在稻瘟病初期选用40%噻唑200-250ml/亩、40%异吡嗪150-200ml/亩(也可防治水稻纹枯病)、40%稻瘟灵(富士1号)75-100ml/亩等药剂进行防治;为防治穗瘟,选用75%三环唑20~25g/亩,孕穗至抽穗期喷施,50~75kg水喷施7~10d,2~3次。注意以上药剂的单一药剂,确保疾病控制效果。

水稻白叶枯病:发现中心病株后,可采用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20%农用链霉素(叶青双)100-150g/亩、10%农用链霉素(枯枯枯宁)100-150g/亩等药剂防治。

稻曲病:孕穗末期喷施20%井冈霉素,按50g/亩剂量控制,也可防治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首次发生纹枯病时,5%井岗霉素水100-150毫升(孕穗期和稻曲病),12.5%依那唑可湿性粉剂20-50克,10%六唑醇乳油40克,抽穗前20天,30%吡咯烷酮,乐果乳油(爱苗)15-20克/亩,24%硫代嘌呤酰胺悬浮剂(全穗)20毫升/亩,喷洒50-75公斤的水。每10天,视情况而定,1-2次。该溶液应尽可能喷洒在水稻茎基部的患病部位。

叶鞘腐病:与稻瘟病防治相结合。

水稻矮缩病:为防治水稻矮缩病,选用25%噻嗪可湿性粉剂25g/亩,10%吡虫啉1000倍液防治稻田黑尾叶蝉第一代若虫,在病毒传播前消除虫源。

本文标签: 水稻  病虫害  比较好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